古皖大地有关怀乡归故土的史事尤为显著。《史记项羽本纪》载,起兵江淮的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屠咸阳、志得意满之余,便是“心怀思欲东归”,说是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?”对于汹涌未定的天下大势,他倒不去细想如何来稳定。与此相反,崛起于芒砀大地的刘邦被迫迁往汉中后,其部将“士卒皆歌思东归。”谋臣们分析为“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,日夜歧而望归,及其锋而用之,可以有大功。”刘邦听信建议,极好地利用了这个思乡情结,五年之内东败项羽平定天下。在当上皇帝后才上演同样的一曲“衣锦还乡”的欢喜剧,大宴乡邻,还气度不凡地高唱了词为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”的《大风歌》。
居巢人范增因良苦谋略得不到采纳,愤极发病而求“赐骸骨归”故里,此为“叶落归根”的典型例子。晋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,“归去来兮”不做官的隐居生活,今东至县东流镇还保存有陶公祠的遗迹。明初朱元璋强迁苏、松、杭、嘉、湖等地富户40万定居凤阳开垦荒田。百姓心中暗恨而生怀乡之苦,每年底都化装成乞丐绕道湖北、江西而回老家江浙祭祖扫墓,并在漫漫“行乞”的途中唱出了“自从出了个朱皇帝,十年倒有九年荒”的凤阳花鼓词。
因而,自古及今凡在外地行止到晚年的人,最后一个心愿便是叶落归根,在故乡安度晚年或求得身葬故土;即使在海外或因故隔绝,生平不得归根者,临终也要嘱咐子孙一定要找机会回老家看看。在外谋事的人,旧历年底前要挤出时间回家乡过年;或在清明时节专程回家乡“做清明”,扫墓祭祖,深表一腔游子怀乡的心意。在外行事出了偏差,谋事无成或丢丑露短,心理上总要产生“无颜见江东父老”的感觉,甚至怕回家乡怕见家人。这种乡荣习俗也会给人一种激励上进的作用。